色影无忌
      静态页面搜索:         原来网页链接
无忌短信 资讯频道 行色频道 影像频道 玩主频道   器材纵览  数码乐园  摄影基础  摄影经验  器材测试  旅游摄影  专题摄影  摄影资讯  摄影附件

 

Contax演义


   作者:小蔡

 发表时间:2001年11月13日 


 

谨以此文献给无忌,谢绝任何转载。

德国的Carl Zeiss公司于1890年成了专门设计照相机镜头的光学部门,1896年诞生了著名的Plannar结构,1902年设计出了称雄半个世纪的Tessar结构,1926年的Sonnar结构后来让希特勒的36年柏林奥运会增色不少,1951年另外一个经典的结构比奥冈诞生了,这是东西德分开后,西CZ独立设计的第一个著名的结构,50年代是德国相机镜头确立世界王者地位的黄金年代,当时人们都认为这一切在将来都不可能更改了。

可进入60年代,日本相机厂商的崛起,使得CZ感到了全面的压力,即便是1963年设计出了广角的Distagon的结构,71年出了超广角几乎毫无畸变的Hologan结构,在1972年CZ财团下的子公司Zeiss Ikon然宣布了Contax相机的停产消息。

这对全世界的CZ爱好者来说,不啻是个沉重的打击,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天比一天强烈的要求恢复生产的呼声,其实对于CZ来说,宣布停产之前,他们就有要让Contax重新复活的打算,但要仔细谋划考虑到市场。

70年代的Yashica是个充满活力的日本相机光学厂商,当它们得知CZ居然要和他们合作生产Contax相机的时候,几乎欣喜若狂,在愉快的气氛中,只开了一次董事会在不到一个小时里他们就作出了回应。

这是个庞大的复活计划,牵扯各个方面的合作,首先是机身,这主要由Yashica担当,但造型Image的部分CZ提出聘请著名的保时捷家族来设计,在机身的设计上,保守的德国CZ和Yashica居然惊人的一致,既然这是重新复活的Contax,那么就要有不同,这是Contax相机全面的电子化的基础。

与机身的创新不同,光学方面CZ依然十分谨慎,在几乎全面考察了日本的照相机光学工业后,在Yashica的建议下,选择了富冈光学作为CZ镜头的加工厂,这对富冈来说即是荣耀也是痛苦的压力,看看那时负责装配的植田君的说法,"当时开始的时候我们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达到CZ的要求,要知道当时我们还为很多日本照相机厂商生产装配镜头,我们也有丰富的经验,可对比CZ提供的样品,我们却难以达到,一次次的改进,培训我们的员工,最后终于达到了(CZ的要求),当时我们感到非常的骄傲"。

富冈为生产CZ的镜头付出的努力相当的巨大,原来的镜片生产线几乎全部不用,而采用CZ提供的,而最为关键的检验部门,在开始的时候和德国的交流相当频繁,CZ也长期派驻了人员在工厂里。

玻璃的原材料都来源于德国CZ旗下的肖特厂,富冈只负责加工和装配,直到今天富冈依然定期受到德国发来的装着玻璃原胚的有着铅封和火漆字样的木箱。

由于日本人的效率管理,CZ的镜头保证了过去的品质,成本却奇迹般的下降,品质管理部的人说-->"不同于日本镜头的生产,我们每一只(CZ)镜头都检测,不管它的档次高低,比如光轴准确度检查至少要做3次,MTF都是实际产品的实测值...."。

这些都在Contax RTS 1975年上市之后得到了回报,当时的各大照相机刊物都争相测试新推出的"Made  In Japan"的CZ镜头,结果没有让他们失望,先期的35/2.8,50/1.4都达到了惊人的数值。

对于RTS的理解,很多人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Real Time System",以为这只是快门的时滞问题,其实CZ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就是大口径的镜头,只有大口径的镜头才可以用更高的快门速度,才能更好抓住瞬间,才可以适应各种不同光线下的拍摄,这才是RTS的精髓所在。

RTS是一架真正的电子相机,可并不是第一架采用石英震荡来分频的相机,这一点很多人搞错,推出的时候RTS的定价十分昂贵,超过10万日元,几乎相当于现在30、40万日元的价格。

可同时推出的35/2.8,50/1.4,135/2.8却并不昂贵,基本和同款的日头相当。

35/2.8绝对是只难忘的镜头,现在大家可能不屑于它的口径和焦距段,可在60,70年代生产一只优秀的广角头很难,大的光角一般都在旁轴的相机上实现,但由于结构的差别,固然畸变良好,可暗角都很严重,在单反上35/2.8几乎是绝对的广角,关于35/2.8有没有德制的问题,很简单Contax的没有,但Rollei SL 35系列有,这完全是一型两款,一个是T*,一个HFT(不过早期不是)。

这是一只优秀廉价的CZ头,最高分辨率和50/1.4一样是最高水平,在ASAHI测试中就是著名的"224线对/毫米",这是个难以逾越的数值,畸变,边角失光,各光圈的焦点漂移都很优秀,ASAHI的实际测试的MTF值甚至比CZ的还要好一点。

实测:

焦距的实测值是35.5毫米,光圈非常准确F2.80,球面收差从图来看(后补)中间鼓起的部分(最大球差)仅仅0.06毫米,镜头周边稍稍有点过补正,从全体看来球差非常的小,所以在F5.6的时候,焦点的偏移量仅为0.03毫米,非点收差方面,从放射和同心两部分来看,作为广角镜头是少见的好值,两像面的平均弯曲极小,可以想象会有高的摄影解像力。

畸变在半画角22.5度时-1.0,31度时-2.0,相当良好的数值。

它的结构也很有意思,6片6组,没有胶合镜片,12个空气面,但眩光很小,前组玻璃不大,但比较突出。

如果不考虑其他的因素,单纯从实拍和德味上来说,这是CZ的经典表现,色彩浓郁厚实,但不浑浊,层次丰富凝重又不乏活泼,兼之小口径的锐利,的确很好,目前的价位在CZ中倒数第四。

唯一缺点最近对焦距离远了点(0.4M),但考虑到这头多用与快拍,应该不是问题。

50/1.4的理性数值

实测焦距为51.6毫米,光圈F1.43,球差中间隆起部分0.09毫米(在光圈F2处),F5.6以后可视为0,画面周边为正常补正,F5.6时的焦点偏移量为0.02毫米,是很好的数值。

像面弯曲,少许有些内弯曲,程度上仅仅而已。

畸变,有-2.0的桶形畸变,接近50毫米镜头容许值,实拍的结果稍许可以看出。

暗角,画面对角线90%的位置处(为中心的)40%,对于F1.4的镜头来说也是良好的数值,但是用KODAKChrome实际拍摄晴天的天空,画面四角多少有些(可视)暗角。

MTF值在全开状态下,和(ASAHI CAMERA)测试过的同级别的日制标头比是最高值(1976年2月以前)。

德国镜头的设计方针和日本不同,日本的镜头即使开放光圈都有比较高的解像力,但反差很低,要收小一档光圈才有比较好的表现,与此相对,这次测试的普兰那和苏密克隆,即使在最大光圈处牺牲解像力也要保持好的反差,这就使得全开光圈并不只是用来取景而是可以实拍的。(ASAHI CAMERA 评论)

对于任何一个开始关注Contax CZ的人来说,我都强烈建议50/1.4,对我个人来说,我甚至希望再拥有一只MM版的,对没有好好用过50/1.4的人来说,他对CZ的认识都是残缺的,CZ也明言这是"帝王的逸品",这并非过言,这只价格倒数第三的镜头的品质却是一流,全开1.4极为明亮的光圈,可它的精华在F2.8到F5.6之间,这一段里所有表现都达到了极为优美的平衡,被誉为超越人类视觉的表现力。

对比50/1.7侧重点,线的刻画,50/1.4更侧重层和面的描写,但这不是说50/1.4对点,线的刻画不行,而是更为均衡。

50/1.4最早是AE版(废话!),88年左右过度到MM版,其间有些小的变化,一是光圈叶片的形状,AE在F2的时候"典型"的德式锯齿状,MM版弥合了这一点,成为连续的多边状。

二是镀膜,早期的膜层玫瑰色反光居多,看上去不很剔透,后期有绿色反光的成分在里面,内部消光很好,可以清楚的看见内部结构。

三是AE版的一部分,内部镜片的外缘是明晃晃的没有涂黑的玻璃毛边,后期都涂了黑看不到了,70年代末的LEICA镜头也有这个问题。

我的一只就是AE的,是中了小虾的毒买的,不过它的成像的确让我满意,色彩有一点老,不是十分锐利,全开有少量眩光,不容易控制,收小一到两挡,立即改观,我实在挑不出什么毛病。

用全开光圈拍摄,对焦是个问题,取景器里看得好好的,结果片子糊了,另外它的模糊感在取景器也看不大概,一切要到出了片子才行。

雨云的那只MM版的色彩干净利落,色彩比较中性,全开光圈眩光很小,总的来说AE,MM基本差不多,都不背离CZ的风格。

现在要购买还是MM好一点,AE的有倾向性,玩起来很有意思。

我用50/1.4,很少用到F8,对我来说,1500RMB(2手)买的是世界上最优秀的3挡光圈。

CZ的镜头黑屁股居多,不过早期也有白屁股(镜头卡口是不锈钢的原色)的,也有黑白屁股的(以黑色为主有白色的金属环)。

135/2.8的前身是CZ 135/4 Tele-Tessar(不过Contax没有这只镜头),推出RTS时同时推出了这只"较大口径"的中焦,这只镜头也没有德国制造的Contax版本,在很多职业或是老派的Contax用家那里,这只镜头的评价相当的好,最近一期的Contax发烧杂志,里面甚至登出了A4的黑白的135/2.8 Sonnar VS P67的片子。

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就是135/2.8加近摄接圈的水平相当好,其实这和Sonnar的结构有关,多数的Sonnar镜头加了接圈后的近摄场曲都比Plannar好(当然排除专为近摄设计的Macro Plannar镜头)。

Sonnar的口径都不大,标头段可以做到1:1.5,通常都是2.8左右,Sonnar的色彩明显浓艳于同规格的Plannar,85系列的3只CZ头就是很好的例子,口径越小的色彩越浓艳。

作为便宜的CZ中焦,这头也很超值。

说点题外的话,我曾经还借用过雨云的Rollei SL 35用的CZ 35/2.8,50/1.4等几只镜头,这几只镜头都是"Made In Westgermany",滤镜口径都是49毫米,整个镜头通体没有一点非金属的成分(除了玻璃),50/1.4是HFT的镀膜,但依然有Carl Zeiss的字样,这说明次镜头依然是CZ生产的,不是后期Rollei取得认正自己搞的,实际拍摄的结果T*和HFT还是有区别的,HFT的色彩中性,T*要张扬一些,35/2.8那只镀膜的颜色偏黄,有点像70年代Canada生产的Leica镜头的镀膜颜色。

拍出的片子,色彩也和Contax T*不一样。

有段时间Tessar结构是我最爱,其实就是觉得好玩,搞了一堆Tessar结构的镜头借来或买来玩,1983年前后,CZ推出了新设计的Tessar 45/2.8,一时间引起了Contax迷的兴趣,不过新设计归新设计,Tessar还是Tessar,这只镜头生产一阵子后突然停产了,这下子一来中古市场上新同品居然被炒到了5万日元,这次Kyocera看了又做了策划,希望CZ恢复生产,果然后来又生产了。

<实测>

焦距 46.2毫米,光圈F2.82,球差最大处0.16毫米,F5.6处0.14毫米。

像面弯曲和非点收差惊人的优秀,畸变为-0.9%桶形,实际拍摄难以觉察。

暗角 全开光圈对角线90%处的开口效率为55%,非常优秀的数值。

对测试着来说,这支镜头全开光圈的像值非常令人满意。

这只镜头的MTF和分辨率看起来都不错,可是实际拍摄会有一些问题,这只镜头的球差很大,在5.6光圈是焦点漂移量达到了0.14毫米,这意味着如果您在全开光圈下对准了3米远的物体,可光圈收到5.6时,实际焦点在3.8米。

为此CZ的说法是此镜头多是用来SNAP拍摄,这个问题不严重,不过F8的时候,焦点的漂移量减小到基本正常。

为少麻烦,所以有人干脆不是用F2.8就是用F8来拍摄。

Tessar的特点就是明暗反差大,成像锐利,这头的色彩也相当饱和,如果吃饱了有闲钱也不妨搞一个。

价格排CZ的倒数第二。

CZ的毒大小分为六种,下面一一道来,有破解方法的也给出。

1、色彩

有种说法叫"色彩的CZ,味道的来卡",不过亦有种说法说"来卡是色彩的皇帝"。

坛子反德一派认为胶片决定因素要大过镜头,对于这种说法,我持70%的赞成,我在我们这里的临海公园拍片,不止一次的和一同拍片的鬼子交谈,看我用CZ,都忘不了问一句,是不是用FUJI反转?我说是,于是大家都有些会心的微笑,不知从哪里开始流传一种说法,Fujichrome和CZ的镜头的亲合性很好,Kodakchrome和来卡镜头的亲和性很好,实际使用中也可以感到,RDP(RVP太过了)往往可以对CZ镜头的某些特性做不少强化而不失平衡,最主要的就是色彩。

同样E100VS对来卡镜头的色彩强化也极大,以至于来卡镜头可以表现出华丽的色彩表现,由于来卡有更加细腻的表现,顶级的金色表现,来卡更有皇家的气派。

如果用各自亲合的胶片去拍鸟语山林,飞瀑流水等自然景色,个人认为CZ会更加出色,但如果表现故宫,欧洲皇家,无疑来卡更为贴切。

不过CZ的色彩的确不凡,所以...

2、空气感

对CZ的空气感一说,我认为依然归功于CZ的色彩表现,T*的镀膜因素很大,对比早期的Rollei双眼用的CZ镜头,虽然也有所谓空气感,可那和现在T*的感受不一样,后来HFT的CZ和135的施耐德包括来卡都少有明显的空气感。

T*的CZ镜头对色彩的表现过于敏感了,对于阴影处它会强化一种蓝调(其实这是电影中的老手法的了,这在视觉上感受很好),CZ的蓝色在它的"镜头特效"中几乎无所不在.(这个地方阐述不透,以后再补)。

3、透明感

CZ的证明它的镜头有透明感的传统做法就是拍摄天空,或是以天空为背景,最好的方法就是选个空气清冽的清晨或是完美一天的落幕时间来拍摄,如此这般,连空气感也进去了。

其实还是个蓝色,对CZ的特效感觉就只有蓝。

4、立体感

这个不如来卡,CZ在轮廓的转折处不如Nikon干净利落,估计也对立体感有好处。

另外这个东西95%取决于构图。

5、层次

这个问题固然和镜头自身有关,不过曝光对"视觉上层次"的影响也的确巨大,较早期的Contax机身都有比较明显曝光不足的倾向,后期好一点,但基本也都偏不足,对比较好的镜头来说,反转曝光不足可以出很浓郁有德味的片子。

要想德味足,一般要画面中排斥过多的高光,倾向中低光为主,高光部分要不很少,要不干脆模糊掉,做背景。

另外很多早期的德头由于眩光的原因,降低了反差也显得层次丰富。

其实我的50/1.4AE就比MM"层次丰富"。

6、模糊

这是CZ的毒中最毒的,无药可解。

此外还有逆光的表现,这个就不说了,最好不要让光线直接冲的镜头里,CZ也不例外。

言归正传,话说CZ的名镜(这个级别谁不是名镜?)85/1.4登场的时候,世面上这里级别东西寥寥可数,口径比它大的只有Canon的FD 85/1.2L,Nikon的AIS 85/1.4口径和它平手。

这头坛子里说得太多了,相同的就不说的了,起先这东西只有德国的AE,其实这也是一型两款,还有一款是为Rollei SL 35系列做的,结构一样,就是镀膜不同,Rollei的那只没啥花样,雨云败它进来,用了半年又败出去了。

CZ 85/1.4生产没多久,赶上Contax过50周年,CZ推出了一个加强版的85/1.2,推出这头的时候不知是那时鬼子还没赶上泡沫经济,比较穷的缘故,还是时间隔太久的缘故,这头基本就没人提起了,时光转移到了90年代,日本经济蓬勃发展,日本人钱包涨得鼓鼓,属于暴发户的通病都恨不得把整个世界上所有的好东西买下来,在这种形式下,Contax想不过60大寿都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日本人,于是再生产了85/1.2在内的几只纪念镜头,为了师出有名,CZ透过媒体不明不白的说这几只头采用了新改进的T*镀膜,色彩眩光控制更好云云...

也确实85/1.2改进了85/1.4全开光圈不够锐利的毛病,著力改善了大光圈处的反差,一改CZ的传统风格,本来CZ迷们最是死硬,任何缺乏欧洲风味改动都是祖坟动土的大事,可这一次CZ改得他们哑口无言,即便85/1.2的风格已经不关欧洲的事,但由于出身正统,CZ迷在呆了呆后居然叫好声迭起,"透明感"成了前所未有的卖点。

据资料统计,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的经销商包销了7成的CZ纪念版,现在鬼子有些清醒了,再次评测的时候,理性多了,真不如买Minolta。

前面的内容有待补充,今天说说几只不太常用的CZ头,先说Hologon。

Hologon这个东西是打死日厂也不会生产的东西,Hologon仿佛是CZ的专利,最早是为Leica的M系列所制造的,这头都是固定光圈,也都是F8,为Leica制造的那只是3片3组,焦距是15毫米,视角是110度,镜头类型上也算是对称结构的一种,随着G1的推出Hologon也重新复活了,这次是5片3组的结构,视角是106度,价格是28万日元,实际买22万左右,中古市场大约在13,14万日元左右。

这头的设计目的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超广角下的畸变为0,从理论上CZ在设计中证明了这一点,可在实际的制造中,工艺却相当的难,Hologon结构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最前面的那块半球型的透镜,而制造这么一块透镜,精度要求非常之高,可以说CZ的某些精华也体现在Hologon的设计制造上,从各项测试和用户的使用来看,这只镜头的畸变的确被纠正到了完美——>0。

可针无两头尖,这头的暗角比较严重,随镜头厂家也付送了一枚中间渐变灰镜,用以平衡中央和周边的光量,但好像很多用家并不在意这点,实际拍摄中不用这片ND的很多。

从Hologon拍的彩色片来看,它的色彩非常的漂亮,浓艳而透明,不同于其他的G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极品。

我看过很多用这只镜头拍的欧洲建筑的片子,作者都巧妙运用了构图,让暗角的部分都自然的隐没在黑暗中,而106度的视角,加之几乎没有瑕疵的发色,让人惊叹不已。

对于G系列而言,最吸引我的就是G35和它了,不过有时候想想,在日本这个破地方,要106度的视角干啥?

如果说Leica的价格和昂贵的话,那么CZ的有些镜头就是超天价了,Distagon的15/3.5就是这样一只镜头,它的定价达到了70余万日元之巨,新品一般都要定货,实际到手,你要付出近60万日元,中古市场上这头很少,偶尔有,价格相对不贵,大约30万日元上下。

看过它的片子,的确很好,色彩优美,线条锐利,大光比表现一绝,另外这头的眩极为小。

对我来说只有吃得很饱很饱,还要考虑考虑才会来一只...中古的。

如果说15/3.5的定价还有些道理的话,那么D16/2.8对角鱼眼的价格就很抢钱了,定价要40万朝上,实卖30万过一些,中古市场很难见到,价格不得而知。

日本的资深Contax摄影师筑地先生对次头的评价就是不像鱼眼,成像质量是超广角镜头的水准,锐利发色浓厚。

D18/4,我最早知晓这只镜头是在中国摄影报上,当时有篇测试报告,具体内容我还记得,说这头色彩偏黄,画面某一部分成像不好,最后一句结尾语是有愧于CZ的声誉。

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比较忽略它的存在,也就半年以前偶尔看到一个经常到这里海边拍摄的鬼子用这头,攀谈起来,鬼子对这头赞不绝口,说他10多年前就买了,还是一德版的,色彩很美(鬼子形容词太少,就是反复きれい),让他展示片片让我看看也果然了得,当时感觉就是所有的镜头测试都是扯淡(我受过不少这种刺激),回去立马关注这头,渐渐才知道这头在日本CZ迷中的声誉很好,有个有名Contax用家甚至推荐为"严选的6只名玉(镜头)"中的一只,这头全开光圈就有锐利的影像,色彩偏暖调,拍摄落日下的风景非常合适,另外由于有点偏暖的缘故,在阴天或是阳光下的阴影里,它可以不用滤镜就达到很好的色平衡。

这头的价格不贵,只有21/2.8的2/3,中古市场德国制品也就7万上下,喜欢德国风味CZ迷,这只镜头是强力推荐。

最近看了点资料,拍了点片片,以前我就知道25/2.8是个有名的Zeiss头,可远没有想到许多日本玩蔡斯的名家对其如此的推崇,并且从他们的装备来看几乎是必备的。

有人问赤诚耕一,最值得推荐的菜头时,他给出了25/2.8,35/1.4,85/1.4的答案。

从片子来看,25的色彩非常出众,

相关讨论

本文章共1页 第1页   

 相关文章

打印本页       编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管理团队  ©版权所有:色影无忌  桂ICP备11002528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桂B2-2004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