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相机简介
一、长城DF-2相机
长城DF系列相机是北京照相机厂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产品,从DF-2到DF-5共出了四款相机,除了供国内市场还有非常少量的外销或在当时比较让人眼热的华侨商店[友谊商店]或百货公司的华侨柜台凭侨务券、外汇券购买。不同型号的几款长城DF其实变化是非常小的,DF-3是加了自拍、DF-4是加了闪灯插座,而“最高级”的DF-5也是只是加了自拍和闪灯插座。另外DF-4、DF-5有一种牛皮硬套包装的,也就是所谓的外销型,产量比较少,做工也相对好一些。前几年在北京东单北照厂的商店里卖到1500多元,想想贵也不贵,目前海鸥的双反不也全线涨价了吗?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长城从DF-2出到DF-5为什么只要四款?是的,因为没有长城DF-1!因为没有资料可查,谁也不敢肯定是为了什么?笔者分析当年第一批出来后是没有想后续的各种型号,只是出了“GREAT WALL”,这种型号的机器应在底部的底盖卡看出来。等正式生产和上市后发现相机有许多的不足,如没有自拍和闪灯插座和连接孔等,于是又想起开发其他的型号来弥补不足,同时也是“新”产品的问世,在讲政治的年代,是件很大的功劳。于是即保存原来的款式为DF-2,又不断的开发了DF-3到DF-5。而DF-1则有与没有就无所谓了,“新产品”的型号只能向前而不能顾后了。这也给后人留下一点寻找的悬念。
长城相机其实是很简易的相机,快门是翻斗式的,震动非常大,速度也是只有简易的5档,取景器没有裂像也很暗,据说后期该厂开发了裂像屏,但没有融入到产品里就不在生产了。镜头是4片3组的结构,做工却很粗,镜片镀单层的蓝膜。镜头同机身没有光圈连带机构,所以取景时要全开光圈,而暴光时要收缩到预设的光圈,使用是非常的不方便和极易出差。这种相机除了可以拍6X6、645,后期还开发了135附件,也可以拍135胶卷。其实七十年代北照厂开发的这款DF相机可以说比较成功的,虽然长城DF相机只是日本三十年代一款相机的模仿机,但当年我国的生产能力也就这个水平。这种相机的优点是简单而不易出毛病。比较其当年其他照相机厂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相机,北照厂虽说起点低但可谓是明智和冷静的!
我接触这种相机已经是1994年了,在这之前我是先接触了这款相机的配套镜头(90/3.5)。因我一直生活在一个偏僻又不大的城市,这种相机好象我们这里没有卖过几台,拥有的人也很少。在90年代以前我只是在《大众摄影》上看到过这种相机介绍,对我还是有一种神秘和憧憬的感觉,却一直无缘相见的。后来到先看到配套的F90/3.5镜头,是因为厂家在八十年代末期DF系列相机全线停产后积压了许多的配套镜头(现在看来也可能是不合格品),于是便有聪明人(忘了是谁,也可能是北京文博)设计了一个接圈把镜头转到135相机上。根据当时相机的普及情况是两种接口(PK、MD)。阜新有位影友花90元买了一只接到海鸥DF相机上成了90mm的中焦镜头,他还拍了片子拿给我看。我第一个印象就是镜头和接环都粗糙,而相片因拍摄和冲洗的原因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最主要的当时我已经大量接触俄罗斯器材,对俄头85/2崇拜的不得了,对这种粗糙的东西已经看不上了。
1994年夏天我有机会接触长城DF-2相机,在沈阳开明市场一个小摊上有一台品相很差的DF-2,摊主虽然很熟还是少180元不卖。那时我对国产的双反是痴迷时候,只要是没有的,看到不管多少钱都要买的。长城DF虽不是双反而是单反,但也纳入了我收藏的范围,于是也就买下。回到家里擦拭把玩心里并不喜欢。一是这台太旧了,二是相机太粗糙了,唉,就算攒样吧!直到2000年我才将DF-2到DF-5这哥儿四个搞齐。摆在我的书柜里正好一排,但我还是喜欢不起来。太简单、太粗糙了!北照厂的能力不过如此啊!要是后来的几款能在指标上多改动一下该多好啊,如能生产其他焦距的配套镜头、能让镜头光圈和快门连动、快门速度能再多几档。。。
因916有专门的文章介绍各项指标,这里不再赘述。只是说一下特点:
优点:快门不易出毛病;镜头是4片3组,在国产普通型120相机里是最好的。标头(M39X1)可以直接连到放大机上当放大头使用。
缺点:取景器暗、快门震动大、没有可以直接换的其他镜头、光圈不联动、拍摄中极易失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