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影无忌
      静态页面搜索:         原来网页链接
无忌短信 资讯频道 行色频道 影像频道 玩主频道   器材纵览  数码乐园  摄影基础  摄影经验  器材测试  旅游摄影  专题摄影  摄影资讯  摄影附件

 

大话Canon L头


   作者:Zeno

 发表时间:2004-11-18


FD 55/1.2,39K日元——FD 55/1.2 AL,145K日元价格相比几近四倍之多。

东四兄补充:

第一只非球面镜头系1966年由Leica制作的Leitz Noctilux 50mm f/1.2,Noctilux的第一代镜头,第一片和最后一片为非球面镜。从未量产过。非球面介绍:

http://www·mir·com·my/rb/photography/opinion/html/aspherical.htm

60年代佳能公司就开始研究非球面透镜加工技术,70年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当时的加工系统的精度现在看来也是非常惊人的,可以分辨0.02微米的距离。由于需要反复研磨抛光测量再磨再抛再测……导致产能低下。1974年终于开发出一套成熟的加工设备,月产能3000片。即使是这样,
成本也太高,因此这种“研磨”片只用在高档镜头上。

另外一种非球面是“模铸”型,就是弄一个非球面模具,把光学材料熔化了放进去。后来佳能又开始搞树脂模铸非球面,开始的时候口径做不大。一直到85年,佳能才有了成熟完善成本可控的非球面生产体系,这时候非球面就遍地开花了……

Zeno再补充:

现今的非球面镜片主要有研磨、模压、复合几种,对这几种类型和加工的介绍,有过一个主题,取自Nikon的宣传资料:

研磨、模压、复合非球面镜片的制造原理

https://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197854

另一项在发展的技术是镀膜。光线射到玻璃镜片表面,大部分透射过去,也有一小部分会反射回来,反射的光线不仅造成镜头通光量下降,而且在镜头内部的反射还会引起眩光,这些当然都是很令人痛恶的。对镜片表面进行合适的镀膜,就可以降低反射率提高透射率,而由于白光又包含各种色光,一层镀膜只能对某一波长的色光起到适当的增透作用,因此要全面对各种色光增透,还需要良好的多层镀膜。

早先的镜头限于技术水平,没有镀膜或只有单层镀膜,效果远不够理想,特别是对于镜片数较多的变焦头,问题尤其严重。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多层镀膜,就没有现代变焦镜头。

七十年代初,日本厂家中Pentax首先发展成熟了多层镀膜技术,随后各家纷纷跟上,Canon于1973年建立了S.S.C.(Super Spectra Coating,超级分光镀膜)技术,从此开始大量采用,这一时期的FD镜头上,有红字标明S.S.C.以区别于从前的非多层镀膜版本,比如上面那支FD 55/1.2 AL,就很快出了FD 55/1.2 AL S.S.C.。直到七十年代末期进入New FD镜头后,S.S.C.已经得到普及,Canon也就不再在镜头上标明镀膜情况了。

Canon F-1+FD 55/1.2 AL S.S.C.

三、“先L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Canon,正是一个干劲冲天、豪情万丈的上升公司。虽然老佳一直辛苦打拼的专业旁轴市场此时已经日趋没落,而单反相机上老尼稳坐头把交椅地位,不过Canon凭借着普及型的Canonet系列镜间快门旁轴机、以及FTb型单反机,都取得了突破百万台的销量佳绩,另外Canon从六十年代开始在摄影器材之外拓展商用机器业务,积累的家底倒也还算殷实。

不甘人后的Canon终于开始向专业单反的全新高峰发起了冲击,1971年,老佳发布了它的第一部专业单反旗舰F-1,以及一大套完整的镜头和附件系统,咄咄逼人之势毕现。

1976年,Canon又一马当先,以AE-1将单反相机带入了电子化的新天地,并通过改进生产线,采用新材料(就是许多人所鄙夷的塑料啦),引入“价值工程”,出色地控制了成本。Canon A系列单反机以方便的功能、合理的价格而空前畅销,整个A系列产量超过八百万台,从1976到1984,连续八年Canon单反相机销量居于榜首,压得其余各路英雄颇为郁闷。

本文章共14页 第4页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相关文章

打印本页       编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管理团队  ©版权所有:色影无忌  桂ICP备11002528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桂B2-2004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