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影无忌
      静态页面搜索:         原来网页链接
无忌短信 资讯频道 行色频道 影像频道 玩主频道   器材纵览  数码乐园  摄影基础  摄影经验  器材测试  旅游摄影  专题摄影  摄影资讯  摄影附件

 

叶北和枪的故事


   作者:叶北

 发表时间:2003-11-26


名枪湟盘

后来,单位被军管了,收缴的枪支也不能在本单位保管,全部交给军队去了。原以为这次运动了不起也就几个月的时间,没想到竟然无休止的拖延下去。尽管随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大运动套着小运动,什么清理“5.16”分子,清理阶级队伍,批林批孔······等一个接着一个,但象1968年那样的全面战斗是没有了。由于单位性质特殊,没有枪是很不方便的。于是大约在70年代初,上级又为下一部分旧枪(原光被军队接管的那批枪根本不知去向了),这批枪牌号更杂,大多十分破旧,但其中的一支极有特色,在我以后见到的各种手枪的图片中也从未见过那样的手枪。
那是一支小号手枪,用7.65mm手枪弹,在板机护圈的前上方有一个轴,整个套筒包括枪管和枪机都可以沿这个轴旋转90度以上,便于擦拭。枪管既不象54手枪那样在套筒的上部,也不象那支马牌手枪一样在套筒中部,而是在下部。整个套筒的上部是一半圆型的沟槽,准星和缺口分别在这个沟槽的前后端。几条为方便拉动枪机而铣切出来的沟槽也刻在套筒的前端。这支枪打起来声音特别清脆,模样也小巧古怪,品相不错,我用过一段时间后被一个女同事用54手枪换去。
1975年9月是西藏自治区成立10周年。国务院副总理兼公安部长华国锋率中央代表团赴拉萨。西藏公安部门的领导向华部长反映了缺乏武器的情况,要求配发一批新枪。华部长当即拍板同意。不久新枪发下来了,一箱一箱的真让人兴奋。打开木箱里边是白铁皮刷绿漆的铁箱子。撬开铁皮是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油纸包,每包一把54式手枪。解开一层层的油纸,满身厚厚的防锈油的54手枪就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次发枪和以前不同,一把手枪,两弹匣、20发子弹、一套制式硬牛皮枪套全套一起发。我们舍不得用汽油去洗防锈油,而是用破布旧报纸一遍遍地擦,一支枪要擦下一堆破布烂纸。手快的已经把崭新的枪支佩带起来,手慢的还在擦呀擦,满院子都是防锈油和新枪套的汽味。那几天简直象过节一样兴奋。顺便说一下,那时我们最喜欢的就是54枪,对64式和59式并不太感兴趣,主要原因是54式威力大,特别是子弹好找。
有了新枪,那些五花八门的旧枪统统上交了。一段时间后,上级把这一大批各式旧枪集中起来销毁--扔进化钢炉里。据说看着这些精美的小东西就要化成通红的钢水,有的干部实在是太于心不忍,有人偷偷地拿走了自己喜爱的小玩意儿,后来受到追查和处份。
这批曾经与我们的一段生命相伴过的家伙,这些不知道经过多少人使用、佩带,连结着不知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的角色就这样轰轰烈烈地走了,又回到他们的原始状态--冰冷的铁块。我敢说那枪是有生命的,它带走了我们太多的眷恋。
那些枪大多是有收藏价值的,可惜我们的国情不允许一般人收藏它。象照相机一样,它们不仅是一种工具,而是具有一定工艺价值和某种文化意蕴的宝贝。它们湟盘了,有些悲壮,有些无奈。
但我又想,虽然都是工具,照相机和枪支还是不同的。照相机虽然也可以记录邪恶,也可以用于制造卑鄙和无聊,但相机更多的是为我们留下美好的瞬间,至少我们影友们手中的相机大多是美的使者。受到我们的宠爱是自然的。而枪呢?说到底它是一种杀人的专用工具,杀人当然也有善恶之分,但那毕竟都是毁灭一个生命。这种杀人的工具受到人们特别是男人们的喜爱,我糊涂了。现在我没有条件再去玩弄枪支,随着年龄渐大也没有操持它们的欲念,但还时不时翻看一下用照相机制造出来的它们的照片,我还承认好枪是工艺品,我但愿它们永远都是工艺品。


70年代几个孩子的照片,中间把毛瑟枪当冲锋枪那的是我的大儿子。

本文章共6页 第6页  « [1] [2] [3] [4] [5] 6  

 相关文章

打印本页       编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管理团队  ©版权所有:色影无忌  桂ICP备11002528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桂B2-2004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