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读]欣赏摄影作品--更多选择
发表时间:2009-03-04 来源:美国摄影教程(第9版) 作者:[美]Barbara London,Jim Stone 点击数:责任编辑: 黑眼圈
透视与视角
镜头与被摄物之间存在的相对距离与它们之间存在的透视关系,使二维照片产生出了三维感。大脑通常根据对比位于前景与背景中被摄物的尺寸来判断场景的景深,它们之间的尺寸差异越明显,其相距的距离就越大。将一些被摄物移近镜头,从视觉上讲它们就会变大,因此它们就会比其他被摄物更加接近拍摄场景。平行线条呈汇聚状(在一定距离汇聚)是景深的另一大表现。这样的汇聚是由距离场景较近的物体大于远处的物体所引志的。
其他因素对透视也略有影响。对焦清晰的被摄物或许要比跑焦的被摄物距离镜头近一些。此外,侧光更能够突出被摄物的休积感与纵深感,而正面光与逆光则会减弱它们。在构图时,将被摄物安排在低于画面的中心就会感觉它比高于画面中心的摄物距离镜头要近。还有,暖色(红色与橙色)通常有突出的感觉,而冷色(蓝色与绿色)则有后退的感觉。影调较浅的被摄物通常要比影调深的被摄物突出,但有一个例外:光晕能够使浅调的被摄物产生距离感,观者将这一效果认定为风光摄影中存在的距离感。另外一个因素就是,相对于观者的方位来讲,当他们慢慢接近水平线时,被摄物就会缓缓上升(相对而言,如本页的照片所示)。
纵深感通常是风光照片的关键。在纵深不足时,照片就会缺乏精彩,例如:在人们度假后,总是要给你讲述风光的美丽,因为他们拍摄的照片甚至会将大峡谷都表现得平淡无奇。尝试以下的方法来延展拍摄风光照片(或任何照片)的纵深感:将一些被摄物放置到前景,如果相似的被摄物(或知道尺寸的其他被摄物)相距镜头较远的话,观者就会根据尺寸的对比来判断纵深感。将线条拍摄进画面(特别是能够汇聚的线条),例如:公路或篱笆,它们能够将观者的视线从前景引向背景。
你的视点能够对画面产生强烈的影响。根据与视线相同的视点所拍摄的景物不会引起太多的关注,但是高于或低于这一视点进行拍摄的话就会引起人们的注意。采用向上的视点来拍摄某一被摄物时,能够使观者隐约觉察到一种压迫感。例如,一栋大楼的垂直线条,如果采用仰视时行拍摄,它们就会产生汇聚,从而可以增加高度感。如果采用俯视进行拍摄,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被摄物就会变低,变短。
在拍摄中,对相机的拍摄角度进行适度的上调或下调能够产生视点在照片中的变化,可以在不太吸引观者注意的情况下使被摄物变得稍大或稍小。当你接近拍摄场景的时候,不要一味地采用正视或在你第一眼看到被摄物的位置进行拍摄,而是应该寻找一些有趣的角度,最佳的背景或其他能够为画面增加趣味性的元素进行拍摄。
摄影师:MARION POST WOLCOTT 《玉米地》,1940年摄于西弗吉尼亚州
对风光照片的标准建议是:“安排些前景,使景物拥有深度。”这一规则之所以被频繁使用,是因为它给画面以深度感。我们对照片中深度的感受大多源于对远近物体大小的比较。在上图中,观众很容易将前景中的栅栏与远处田地边的栅栏进行比较。你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即在画面中使用前景,又避免让这一频繁运用的法则成为陈词滥调。已经有那么多照片使用了栅栏前景,或者毫无目的地将树枝挂在画面的上方,这使读者无法顺着这些景物深入画面观看。本图中的图形形成了趣味,因为栅栏形成的线条同样将人们的目光从前景拉入画面的更深处,然后顺着再远处的玉米地,进一步向远方延伸。
摄影师:NEAL RANTOUL 《佩多克斯岛》,2004年摄于马萨诸塞州
从被摄物的下方进行拍摄可以增加被摄物的高度。此外,摄影师还采用了广角镜头来扩大这种放大感。
摄影师:TOSHIO SHIBATA 《深谷大坝》,1996年摄于华盛顿
俯视被摄物能够感觉到更加平坦的空间,也可以使被摄物呈现出更多的平面设计元素。俯瞰大坝的前部会让你感觉不到它的高度,甚至感觉它就像一条通向地平线的平坦大道。
内容节选自《美国摄影教程(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