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秋天,我无意中来到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凯里市,距离从江县城八公里的千年古村--岜沙。那里古朴的民风。古老的生活习俗使我终生难忘。每当节假日空闲我总是挂念那山。那人。那里的变化。忙里偷闲用手里的相机记录那里令我难忘的一切。十年过去了那里虽然有了很多变化,但我心中的"岜沙"仍旧是那样的纯朴。古老......
岜沙人仍旧是大山的子民,山的守护者
《岜沙摄影手记》
初到岜沙,你会被那里古朴原始的民俗和参天的古树、鳞次栉比的木皮房、奇特而精巧的生活用具所震撼。虽然它距贵州从江县城才8公里,交通十分便利,但古老民俗习惯保存得较为完整。全村450多户人家,住着4600余人,世居于此的苗家人一直保存着古老的生活习俗,发髻、火枪和古树是这里的“三大宝”。男子的头顶挽着发髻,穿戴自织的无领右开衽铜扣青布衣,直筒大裤管青布裤,常年身挎腰刀,枪不离身,颇有明清遗风,使你一下子产生怀旧的情怀。
相说,很久以前岜沙苗族同胞经常受到汉人和其他支系民族的侵扰,为保卫家园,男人们成了这里的守护神,几百年不屈不挠地斗争,常年的防范意识形成了与外界隔绝并保存了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民俗习惯,就连小孩们也喜欢在腰间别上一把弯刀。他们都知道头上留的发髻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是男人的标志,也是力量的象征。如果你抚摸着他们的发髻问剃发时为何不一起剪掉,孩子们会异口同声地说:“剪掉发髻就找不到媳妇了…岜沙人居住的木屋别具一格,大多用木板作墙、树皮当瓦、依山而建,地势平坦的就地而起,稍有斜坡的则建成角楼,整个房屋结构精巧适用,室内的采光就靠移动的木板窗来调节。据说岜沙人睡觉不用床。
在岜沙森林里的一草一木都象征着祖先的尊严和子孙的兴旺,不能随意砍伐、破坏,几百年保护得完好无损,护山爱树之风世代相传,这也许就是苗家人向往自然、生殖崇拜的侧影。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像岜沙这样保存了300多年的森以不多见。
岜沙的神奇在于它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节日,有“吃新节”、“映山红节”、“鬼节”,有斗牛、荡秋千、跳芦笙、集体狩猎、成年者用腰刀剃发等风俗。岜沙人至今还保存着远古遗留的“禾晾”生产习惯,就是用蚌刀、石刀、石镰等原始工具收割稻穗,挂在高架上晾晒,成片的金黄与木屋相映成趣,形成一幅壮观的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