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画面中心与边缘的光斑形状以及光圈对改善"口径蚀"的作用
下列照片显示变焦镜头Nikkor AF 80-200mm/2.8(New)的200毫米端,在不同光圈下,中心与画面边缘光斑的形状.可以看出,在任何光圈下画面中心光斑形状均匀,而边缘由于"口径蚀"产生缺口光斑.并随着光圈的收缩,画面边缘的缺口光斑形状得到改善,在光圈2.8时缺口最为严重,收缩至f8(从开放收缩3档)时依然存在微小的缺口,收缩至16才能获得较为完整的圆形.而光斑缺口形状显示出很强的规律性,即缺口位置都处于来自画面中心的放射线上.另一方面,仔细观察当光圈从开放的2.8收缩至4後,光斑缺口的方向发生反转。
|
F2.8 |
F4 |
F8 |
F16 |
Center |

|

|

|

|
Edge |

|

|

|

|
(2) 两款变焦镜头的比较
下图列出Nikkor E 75-150mm/3.5的150毫米端画面边缘光斑。通过与Nikkor AF 80-200mm/2.8(New)的200毫米端的结果比较可知,在光圈3.5时形成缺口,但是不如后者F2.8时那么严重,与后者F4时形状相当,收缩至f5.6(从开放收缩1.5档)已经可以获得较为完整的圆形。由此可以看出,即使都是变焦镜头,两者之间依然存在差异。如果依照边缘获得完整圆形光斑为评价内容的话,不论从光圈开放收缩档数来看,还是绝对光圈F值,Nikkor E 75-150mm/3.5都为胜出。
至于为何象Nikkor E 75-150mm/3.5这样廉价的镜头在”口径食”特性方面反而优于高价的AF 80-200mm/2.8呢?虽然在整体素质上后者无疑优于前者。我推测原因来自两个方面:
其一,前者的变焦比较小,在设计上不存在太大的环境约束;而后者为了达到恒定光圈2.8的大幅度变焦比,在设计上环境的约束要大的多,没有那么多自由度。也可以说AF 80-200mm/2.8的设计是向一种极限挑战。在获得镜头一些主要指标的同时,牺牲一些次要指标也是不可避免的。
其二,从观察镜头光圈叶片中可以看出,镜筒长度与镜头前端镜片直径(或者滤镜尺寸)也影响到”口径食”。显然,镜筒长度越小,滤镜尺寸越大,对改善”口径食”的效果越明显。
(3) 三款定焦镜头的比较
下图列出Nikkor AF Micro200mm/4,Nikkor AF Micro105mm/2.8+Kenko X2(合成焦距210毫米),以及C.Zeiss SonnarT*180mm/2.8画面边缘光斑的比较.可以看出该三款定焦镜头在光圈全开都存在口径食,这也是说明任何定焦镜头存在口径食的一个佐证.各款镜头在收缩光圈后对口径食的改善程度上存在一些差异,但是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在光圈F5.6时光斑缺口完全消失,不同镜头收缩档数为1档或者2档不等.其中很有意思的是微距105mm镜头在连接2倍增距镜後,即使光圈全开也依然没有出现”口径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