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动指示系统(Auto Indexing,AI)全面接管
AI型(AI type)
发布于1977年,是NikonF卡口的第一次大变动。它采用了一种新的测光联动技术,称为Aperture Indexing(AI,光圈指数?光圈指示?)。过去是当镜头接到机身时,必须手动将光圈设到最大,或者先将光圈拧到最小,然后开到最大,才能实现自动光圈收缩。新系统则能自动指示机身,使得镜头更换更加快捷。许多早期型号都是直接从K型转化而来。Nikon继续升级进程,许多镜头都重新设计了。
-
新型光圈指示(AI)系统通过光圈环上一个凸棱实现光圈定位,以取代以前通过针与蟹爪耦合。
-
光圈环上有光圈直接读取刻度(Aperture Direct Readout,ADR),即光圈环上有两排光圈刻度,通过窗口,在支持AI的相机的取景器可以直接读到第二排小字号光圈值。
-
仍然保留蟹爪,以适配非AI机身,但蟹爪上有个小切口以便于ADR有足够光照(译注:这时才是真正的蟹爪:))。
-
镜头后面有个镜头速度指示杆(speed indexing post),以便于EM和FG 20等机身实现自动闪光,和FG、FA、F301和F501等机身在P模式下获得光圈范围数据(包括FA的快门优先模式),以及FA和F4的矩阵测光。
-
光圈环上有EE伺服杆(EE-servo post),用于连接F2相机DP-12取景器的DS-12 EE光圈控制单元,以便于机械转动光圈环实现快门优先曝光。
-
橡胶聚焦环没有K型分得那么细,橡胶从过去的亮黑色改成了暗灰色,质地更软,也更易磨损。
-
早期的AI镜头在细节上与K型相同,但在生产过程中也有一些微小变化,以简化生产和降低成本,这些变化按顺序大致有:
(1)、白色的“LENS MADE IN JAPAN”刻字变成了黑色的“MADE IN JAPAN”刻字。
(2)、镜头卡口的螺钉由5个变成3个,除了较重的镜头仍保持4个或5个。
(3)、光圈耦合蟹爪由铸造变为压制。
(1)、象早期镜头一样标记在聚焦环下的镜身上(如35/2、50/2、105/2.5)。前推聚焦环是往近处聚焦。
(2)、标记在镜身突起部分,与聚焦环齐高(如24/2.8、28/3.5)。聚焦环不能前推。
(3)、标记在镀铬金属环上(如20/3.5、50/1.8)。聚焦环不能往前运动。
转换的AI镜头(AI converted Lenses)
随着新一代AI耦合系统(AI coupling system)发布,早期的AI镜头后来被称为前AI镜头(pre-AI)。大多数老镜头都能转换成AI镜头,以配合新测光联动系统,这样的镜头称为AI’d镜头。除了那些需要镜头速度指示杆的功能,AI'd镜头能象AI镜头一样工作,而且也常常就当作AI镜头卖。
改装AI卡口Nikkor镜头
该镜头所作的改动主要是更换了光圈环,于是它就变成了一个AI镜头,它的测光连动拨叉就是一对带有小孔的兔耳,这一改动使得该镜头能够在非AI机身上将最大光圈值正确地传递到测光表。光圈环可以更换,但即使该镜头已改装,还是不能完全替代AI镜头的某些部分,比如说位于卡口后面的镜头速度传递柱(片)。缺少这一特点的改装AI镜头就不能象其他AI、AIS型镜头那样在FA和F4机身上进行矩阵式测光。 |

原装AI镜头
要发现一个原装AI镜头与改装AI镜头有什么不同是困难的。但AI镜头多了一个镜头速度传递柱(片)以提供附加信息给测光表(注意上述非AI镜头和更改型AI镜头均无此传递柱),因此AI镜头能够工作在FA、FG机身的程序曝光方式下(FA上为速度优先自动曝光),并能在FA甚至在F4上进行稳定的矩阵式测光,(但AI镜头不能在F4的速度优先和高速程序自动曝光方式下工作,因为在F4的速度优先和高速程序自动曝光方式下,机身与镜头的数据交换完全是电子式的,而FA是机械式传递的)。如图所示的这个50mm f/1.4AI镜头卡口后面有三枚螺钉,而AI卡口的长焦镜头,为了卡口的稳定支撑,也象旧的非AI镜头一样,用了五枚螺钉,通常,AI镜头的制造质量是一流的,卡口环用铬合金制造,整体刚硬而坚固,它是一整块铬合金垫片,外边进行打磨处理以提高更换镜头时的操作稳定性,卡口环到了AI-S时代才改为用铝合金制造。 |
-
通过Nikon的转接环,老镜头的光圈环可用新AI环置换,从而获得AI测光棱(AI metering ridge)、ADR刻度、猪鼻状光圈爪(hog-nose style aperture prong)和EE伺服杆(EE-servo post)。AI’d镜头没有特殊的识别标志,只有熟悉老镜头镜身风格才能加以辩别。经转换的K型镜头除某些外观的小差别外,其他与AI一样。35/1.4前AI版在加装AI转换环后最小光圈从f22只能收小到f16,因此损失了一档最小光圈。
-
由于结构上的差异,Nikon转换环不能用于早期Nikkor镜头。大多数镜头座有螺钉的镜头都有AI转换环,具体的请参考虑:http://www·aiconversions·com/images/table.pdf
-
由于Nikon不再提供转换环,所以已经很难看到过去的转换环。转换环也可以自已制作:车掉老光圈环后缘,剩下一部分做成AI光圈耦合棱。这种定制的环可以从光圈环的老式样辩别,它们的做工可以是非常粗糙也可以是极高质量,有的甚至比Nikon走得还远,加上了镜头速度识别杆,以配合需要的机身。
-
一些AI'd镜头,如55/1.2和早期35/1.4,有后组镜片护罩,这个护罩会损坏带镜头速度联动机构或CPU的机身,因此要避免在这类机身上使用这些镜头。
-
关于AI修改的更多资料请参见:
http://hometown·aol·com/wdshpbiz/AImod.html
http://www·aiconversions·com
AI-S镜头(AI-S)
发布于1981,AI-S镜头等同于被它取代AI镜头,除了某些微小的机械变化,以获得更多的自动化。
-
光圈耦合杆和光圈运动呈线性关系。这使得机身在快门优先和程序曝光模式时,通过移动光圈耦合杆给定距离,能精确收小光圈。FA的快门优先和F501的程序曝光就是这种方式。
-
F301/N2000在使用闪光灯如SB-16时只能使用AI-S镜头来实现自动程序TTL曝光,也就是,将镜头设在最小光圈,而快门设在P或P-Hi模式。从用户手册看这是只有AI-S能实现这样的功能。普通AI镜头只能完成一般的光圈优先TTL。
-
镜头型号识别槽(lens type notch):插刀旁的一个半圆的切迹凹槽,用于FA、F301、F501和F4等机身识别AI-S镜头。
-
ADR刻度上的最小光圈值是桔黄色,在AI镜头则是白色。
-
焦距指示棱:在135mm或更长焦距镜头,后组镜片护罩延伸越过镜头锁定槽。用于FA和F501机身实现双重程序曝光。当检测到是望远镜头,机身自动切换高速快门(P-Hi)模式以降低机震的影响,反之则用普通程序曝光。
-
广角镜头和标准镜头从无限远转到最近聚焦的转距从1/2圈减少到1/4圈,更短的转距有助于聚焦更快,但这也意味着景深(DOF)刻度过于接近而更不精确。
-
多数镜头的景深刻度位于镀铬金属环上,除55/2.8、105/2.8、85/1.4外。
明显利用了AI-S特性的机身只有FA和F501/N2020。F301和F4虽然都检测AI-S镜头型号识别槽,但却是AI工作方式,这对我真是有些神秘。其他机身对AI和AI-S镜头都是一视同仁。几年后AF镜头上市,最大光圈和焦段等数据都通过电子方式传递(更可靠且更精确),AI和AI-S的机械联动方式就走到了穷途末路。AI-S最重要的特性就光圈环是性线运动,这是精确的快门优先和程序曝光必需的。但后来的镜头靠CPU来实现此功能,所以AF镜头只需检测CPU,而不再需要检测AI-S镜头型号识别槽。
AI家族体现了更轻巧、制造成本更低的倾向,这种倾向始于AI镜头将镜头座的螺钉减到3个,直到AI-S采用铝环,后期的AI-S镜头(50/1.8N和35-70/3.3-4.5)还大量采用塑料,这是从低成本的E系列的遗传而来。因为大多数AI镜头光学与其AI-S对应镜头一样,在大多数机身上也同样工作,但普遍更便宜,因此,在二手市场这些镜头更合算。
E系列镜头(Series-E)
E系列镜头于1978年随EM机身上市,这是Nikon第一次试图以低价位进入逐渐壮大的消费市场,此前Nikon一直被看着几乎是专业和严谨业余爱好者的摄影系统。许多人认为E系列的塑料做工是个倒退,但E系列却为后来的AI-S和AF镜头许多性能提供了试验田。一般而言,这些镜头性能都很高,但不能和对应的Nikkor镜头相比,不过,有些E系列镜头却受到高度评价,如75-150/3.5,在停产很长时间以后的今天仍然非常抢手,50/1.8也被证明极其优秀,后来以AI-S和AF形式出现。
-
和AI-S性能相同,但没有适配非AI机身所需的光圈耦合爪。虽然早于AI-S上市,E系列镜头却全是AI-S镜头。
-
聚焦环和聚焦螺旋组件均为聚碳塑料制成。
-
镜头均无“NIKKOR”名称,反映其他低端地位: Nikon LENS SERIES E 50mm 1:1.8 2323949
-
最早的E系列镜头都是单层镀膜(35/2.5、50/1.8、100/2.8),但其他都是多层镀膜。
-
E系列也做一些改良:
(1)、第一版有塑料环,聚焦环有方块纹理橡胶。后组镜片护罩和镜头速度指示杆是由金属片压制而成,易折弯,整体给人以廉价的感觉,后来被Nikkor镜头坚固的后组件取代。
(2)、第二版有一个镀铬金属环,聚焦环的纹理改成了矩形,外观与AI-S镜头相同。镀铬环上有一个小“按钮”是其特点,这个“按钮”是提示方向以帮助正确装载镜头。这个版本制作更坚实,一定程度上去除了E系列镜头给人廉价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