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比镜头和试拍条件
1、Pentax SMC-FA 28-105/4-5.6。该镜头本人已使用7年,吃过不少的胶卷,N次幻灯片展示均得到众多影友的认可。该头1991年面世至今,仍作为Pentax Z-1P相机的绝配,亦可说明这款镜头的整体素质。
2、Sigma AF 300/4 APO Macro。该头素质早有比较高的评价,曾获95-96年度欧州摄影器材最佳镜头。
拍摄时只用同一台相机和同一个胶卷,采用多分区测光、光圈优先、不加任何滤光镜片,照片扩印3R,然后用放大镜观察对比。由于只想掌握大体趋势性的结论,所以没有逐档光圈试拍。
脚架:Manfrotto 190+141RC。
四、买这支镜头的原因
自从用上120相机,就被那说不出的透视感所迷惑。135相机只能屈居辅机的地位,但每次出门,还是不得不把135的整套行头背上。原因有三:
一是作为测光之用,特别是需要点测时;
二是预备着碰到可遇不可求之事,能够很快出手;
三是预防120死机,若是这样就连过手瘾的机会都没有了。
本人身单力蒲,不堪重负,这120、135两套行头压顶,对创作的影响实在太大,若是哪一天被压得对摄影失去了兴趣,岂不前功尽弃?所以简化135的想法早已萌生。是放弃一些镜头的素质(好像能做到一镜走天下的镜,一贯来都有素质不高的臭名)?还是要保留一份对摄影的兴趣?权衡良久,终于选择了后者。于是一款获奖多多的Tamron AF 28-300/3.5-6.3 LD IF MACRO就到手了(当然选了T而不选S,不选……多是受那多项大奖光环的影响)。
镜头要在Z-1身上,立马显出十足的霸气,园滚滚的镜身为Z-1增色不少,相比之下,Pentax FA 28-105头显得过于纤细了。遮光罩配上后,更显得虎视眈眈,看了要用不少胶卷才能喂饱了。Tamron的镜头盖比较特别,有内、外两层解扣,开始还不明其意,装上遮光罩才发现其设计的妙处。原来装上遮光罩后,外扣就没法用了。而内扣的操作则不受遮罩的任何影响,镜头盖仍能开合自由。
首先操作变焦,感觉28-100mm段特别紧,要使相当大的劲才能拧得过去,但我想多用几次可能会顺滑一些,果然使用这一次后,顺滑了不少,但还是比较紧。调焦环设在前端,调焦的全程范围很小,仅30º左右(Pentax FA 28-105镜达200度),手动调焦时可要有多一点耐心了。光圈调节环紧靠机身,这个环明显太窄,只有8mm,本人手指还不算太粗,但已觉得较难操作了,如果是强壮一点的大佬,可能只好放弃了。Pentax Z-1虽然也有机身控制的光圈优先模式,但我总习惯于在镜头上设置光圈,因为机身控制的光圈优先模式,测不出实际景深的,而本人又喜欢进行景深预测,所以对我这类习惯的人,8mm的光圈环设计无疑是个败笔。镜头光圈环在3.5至5.6档之间和16至22档之间没有半档调节,其余档位间可进行半档调节,这在镜头伸长时颇为不便,因为此时最大光圈是f/6.7(机身显示值,实际应为f/6.3),收一档光圈就变成f/11.3,f/8这个常用的光圈就没有了。当然如果用机身来调光圈,步长都是半档的,看来,今后要多用机身AV模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