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1机身上盖装配得很巧妙,拧开倒片钮下方二个螺钉,拧开卷片扳手下方固定大园盘,再拆开闪光灯座的锁环(怪不得闪光灯座要设计成可卸式!),就可以取下金属上盖,没有普通机身那种固定螺钉,拆开后方知那黑色污点的原因。毕竟是七十年代生产的机身,取景目镜与五棱镜接合处用了一块海棉遮盖,正是这块海棉老化成柏油状,污染了五棱镜,时间一长,又侵蚀了五棱镜镀银层,造成脱银出现黑污点,哪位有OM-1的摄友,看到鄙人这篇文章,趁早送去维修站将这海棉清除,越早越好,否则不黑才怪,嘿嘿!
拆开OM-1上盖,感到与我以往拆修过的机械快门相机不同,除了倒片钮座边一个电阻外,一小块印刷板下的三个电阻,有限的几根电线和感光度盘下的象个微型电机样的测光表,再也找不出任何集成块和贴片电容电阻,当然取景框内左右各有一个硫化镉光敏电阻用于测光,真是简洁到家。
取出OM-1的五棱镜,再拆开OM-20,也取出五棱镜,两者一比,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天助我也,两者居然一模一样,丝毫不差,且慢先将OM-1取景目镜用酒精清洗干净,掩盖不住心中的狂跳,将五棱镜顺利装配好。又拆下OM-20的对焦屏,换下OM-1那不堪入目的对焦屏,大功告成,取景器怕也有九新了。
最难的是拆修快门帘脱丝,拆开小主体后,快门帘及整个快门组件全部暴露出来,嘿嘿!好复杂呵,看都看晕了眼,好半天,才弄懂这个组件是快门机,那个组件是慢门机,快慢门机为一整体,结构与同时代的布帘快门美能达SRT及宾得K1000很不一样(快门机在速度盘下方,慢门机在反光镜腔下方)。全部金属零件制作精细,绝没有一样塑料零件!当年东洋鬼子制作一点都不马虎。再仔细检查,原来不是快门后帘动力轴脱丝,而是丝带脱离前帘动力轴上的滑轮,要将丝带套上滑轮也不是一件易事,看着那复杂的变速机构,有的螺钉点了胶封,能不拆就尽量不拆,这是修机原则,鄙人也不想将变速机拆下,再拆布帘夹板(拆下后就好将丝带套上滑轮槽沟上),只好耐心用镊子加起子套,好不容易套好了,另一个又滑脱了,花了一个多小时,把鄙人折腾得精疲力尽才将丝带套上滑轮槽。
再拆修测光不联动,拆开卡口环,嘿!光圈环、快门环都与大名“顶顶”的尼康FM2一样是用很细的尼龙绳来带动测光表联动的,测光不联动就是那光圈绳卡住了,拉拉了快门绳,感觉有些松了,仔细检查,发现位于光圈绳接头一端都磨毛了,还剩一股极细的丝丝在那里支撑着,令鄙人想了千钧一发这个成语,假若断了除了接,一时也想不起该在哪里去找代用品,鄙人用二根结实的细线比照长度接好。
最后修反光板预升不到位,原来只能升到一半吊在那里,还有点进步,尽了最大努力,也只能升到还差6毫米就到位,也就作罢,OM的反光镜锁机构设计不合理!感觉还不如美能达的STR系列反光镜锁机构可靠耐用。发现了新大陆,与美能达XD一样,反光镜预升钮下安有空气减震器,怪不得按下快门钮那声音清脆悦耳,那声音与FM2差不多。
忙了一天,进入最后组装,先将各组件上齿轮上的黑乎乎脏油擦尽,打上新的白油。第一次将小主体装回大主体,卷片上弦按快门,不行,只见反光镜上翻不落下,快门也未开,一怔,再拆开小主体,先将大主体快门上弦,再给小主体上的反光镜上弦,重新装回,一按快门,OK!终于可以擦把汗了。
以前拆前过很多海鸥DF-1、DF300机身,对布帘快门高速无缝隙运动故障再熟悉不过了,三下五除二便修好了1/1000-1/500秒快门无缝隙运动。
与FM2作为对比,再加美能达4F测光表,一试机,测光还有点曝光过度,这好办,调节一下感光度盘,调到64时挺准确了,再用最小的起子拧开感光盘一侧的螺钉,从64转到100度,拧紧螺钉,等于64当100补偿了。接下来拧上标准镜头检查对焦,先打开B门,将OM-1原配的对焦屏贴在焦平面上,再用放大镜观察,一切OK!可以松口气了。
在《摄影之友》杂志上,鄙人看到OM-1被评为20世纪名机之一,这是当之无愧的。
先谈谈OM-1的缺点,最大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为了做得小巧,上盖取消了螺钉固定,闪光灯座是活动可取的。也没有快门锁,用惯了FM2,总是按了快门接着卷片,反正FM2有锁定不怕误按快门,而OM-1就不行了,反正我有几次往摄影包装就误按了快门几次。取景屏也没有光圈快门显示,想想也情有可原,OM-1是布帘快门,快门环虽与尼柯玛特FT2一样,但FT2却可以在取景屏看到快门速度值,这是强调小巧所患的营养不良症。不过要说小巧,OM-1真是小巧得可爱又精细!
由于OM-1机身底盖与佳能老式F-1一样,并没有象后来的OM-1N那样预留马达卷片孔,所以配OM-1马达时要拆开底盖才能装,很不方便。没有OM-1马达,没试过,想必那感觉与F3加马达差不多吧。卷片时的手感也与F3一样快卷到底时有一“坎儿”,咔的一声就卷到底,且可分步卷,现在才想起,凡是可配5幅/秒马达卷片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F3、A-1、F-1还有阿尔发-9000,再就是OM-1,连OM-20都一样,都有这“坎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