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像素崇拜”产生的悲哀
发表时间:2009-02-11 来源:无忌论坛 作者:leamp 评论:9查看
编者按:“取景、测光、构图、对焦、快门……对,用心摄影,用心看世界!”leamp的文字让我们思考,在这个摄影设备更新过频的年代,什么才是摄影带给我们的真正乐趣?
法国摄影大师Henri Cartier Bresson作品
当消费类数码相机中,1470W像素早已不算什么,26倍光变也不再神奇的时候,令我惊讶的是为什么还有很多诸如1/2.33,1/2.5尺寸的CCD存在,为什么很多相机还是那么可怜的单点对焦,为什么手动还没有成为标配?
看着别人用五年前的nikon E4500海外拍摄的一些风景纪念照,我茫然了,照片的干净通透让我惊讶,而这只是一部400万像素的相机,也许有人要说,你让他试试阴天拍摄的效果,让他试试背景虚化,诚然卡片机拍出来的效果也许只有天气晴朗的时候才能看看,对于弱光条件根本无能为力,也很难整个奶油背景,可是作为旅游纪念我想足够了,况且是不是所有用单反的人拍的风景照都比卡片机拍的好,看看无忌还有多少人甚至连最起码的对焦都对不准。一定范围的景深是能突出主体,但不是任何条件下都需要虚化的,比如风景照,比如集体照,记得有次别人请我帮他们拍合照,而我就只有一个35的定焦头,考虑到光线,变形,构图,画质,所以选择了最佳的光圈,较低的ISO,安全快门,最后却悲惨的发现前面的人清晰了,后面的人却模糊了,而在取景器里面看得却不是那么清楚,于是觉得卡片机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在这个时候会显得得心应手。
有点扯远了,回到像素的话题。还是从卡片机说起,现在的卡片机像素是高了,可是看看那个原始图的细节,惨无忍睹,所谓的1cm微距也就是把镜头贴在物体上面产生的极大变形,微距只和CCD大小,焦距以及最近对焦距离有关系,和那所谓的1cm有什么关系,难道会有人认为那1cm就是对焦距离,从被摄物体到镜头前端的距离?看看现在卡片机的那些放大倍率,也许E4500已经属于那个过去的时代,玩摄影的都去搞单反,都不搞卡片机了。而我只能很悲哀地说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一款经典的相机了,1/1.8英寸400万像素CCD已经属于过去,1:2放大倍率也已经属于过去,可旋转机身也已经属于过去。
然而还有一些更悲哀的,像素论者不在少数,在D3X出来之前,有多少人在嘲笑尼康的1200W像素,可是……有多少人拍完图片之后慢慢地放大欣赏那局部的细节,有多少人拍完照片后冲印成很大的照片挂在墙上慢慢欣赏,又有多少人是拍完照片把数据文件堆砌在硬盘里就不再问津。400万够了吗?1200万够了吗?或许有人说像素大了后期可裁剪的余地大些,我可以只要其中的一小部分,可是我想说你拍照是为了后期裁剪的吗?反正浪费一点像素无所谓是吗?构图差点无所谓,后期可以慢慢调整,慢慢裁剪对吗?再退一步说,从D3X上裁出的1200W就和D3上拍的效果一样吗?那为什么D200的高感比D40还差那么多?
我承认人类在发展,科技也在不断地进步,很有可能未来2400万像素的高感比D3还要好,可是我在想如果把那个技术再用在D3上面,是否可以让D3的高感更好,画质更细腻,画面更通透呢?一直以来,我都认为D3是款很经典的相机,因为它放弃了高像素,选择了高速连拍,高画质的高ISO,因而它是一款全面的相机,关键是适合大众的万能相机,我想尼康把D3X定价那么高的原因也是因为不想让它影响D3,D3X是属于那些搞商业摄影,搞大幅输出的专业人士,还属于那些喜欢攀比的有虚荣心的。而我需要的只是一款D3。
可能像素是相机最直接也最容易明白的一个参数,不懂摄影的人也会认为像素越高越好,当你和别人说1450万像素拍出来的照片可能不如600万像素拍出来的时候,我敢肯定会有很多准备买卡片机的人向你投来鄙夷的目光。当我说同样的空间存一个2400W的JPEG文件不如存一个600W的RAW文件时,肯定也会有很多人向我投来鄙夷的目光。其实这也难怪,商家就是商家,他们只会从商业的角度考虑,当别的厂家都在拼命发展像素的时候,自己能落后吗?于是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畸形发展的结果。
不是为商家悲哀,而是为我们这些摄影爱好者悲哀!已经没有那种漫长等待后的惊喜,有的只是慨叹,“又过时了”也许这就是真实的数码时代!喧闹与浮华背后,却发现内心深处残留的只是那份空寂!用什么来填补那份空寂呢?
取景,测光,构图,对焦,快门……对,用心摄影,用心看世界!用好你的相机,把她当做你的爱人,珍惜每一次快门!
原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