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史上 135mm f1.8 单反镜头
发表时间:2009-03-11 来源:无忌论坛 作者:fruitbear 评论:1查看
135mm 镜头自 35mm 片幅相机诞生以来就几乎是标准长焦配置。结构也由简到复不断发展,光圈也随之增大。到了三十年代 Sonnar 结构出现之后,f2.8 开始普及。随着镀膜技术的不断发展,到上世纪 1970 年代单反的黄金时期,镜头厂家开始把这个焦段的镜头光圈开到了 f1.8 甚至更大。好了,这里我们就把大光圈定义为相对通光口径为f2.3 和更大。
开创大光圈先河的是美国的 Vivitar,于上世纪 60 年代中期给美国 NASA 航天总属配套的 T 口 f1.5 镜头。这个可能是史上进入实用阶段的最大光圈镜头了。但它却是个重达四磅的巨无霸。在 1967 年 8-9 月的 Camera 35 杂志评测显示只有在 f16 的时候解析度才到最佳的 64/48 线。全开光圈只有 24/17 。用今天的标准来看,真的无法和牛头联系到一起。但因为它产量极少和历史地位,二手市场还是非常抢手的。下图就是这个镜头:
同样一支还有后来的 Soligor 和 Porst 的贴牌镜头二手市场更常见到。
后来还有一支关东光学 Norita 135/1.4 出现,和 Vivitar 的 1.5 同样是 T 口,而且外观和尺寸也一样,所以应该是同一支镜头。结构不祥。
第一批的 f1.8 镜头于 60 年代后期出现,当然 Vivitar 还是首当其冲。到 1975 年,Soligor 和 Spiratone 已经先后有两个版本的 f1.8 问世。Sigma,Samigon 和 Rokunar 也各出了一版。到了 1976 年,Sigma XQ 版本问世,使用了多层镀膜技术,就此进入多层镀膜阶段。1977 年,Soligor 和 Spriatone 又出了第三版多层镀膜版本的 f1.8。上面这些镜头绝大多数都是 YS 可换接口的。只有最后的 Spiratone MC 版本有固定接口。下图为我的后期的 Sigma XQ 版:
原帖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