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俄罗斯镜头问答
发表时间:2009-03-05 来源:无忌论坛 作者:巡天 评论:2查看
问:俄产滤光镜质量怎么样?
答:俄罗斯很多镜头在出售时都带有滤光镜,但没有多层镀膜的,因市场上日本名牌多层镀膜的UV镜较多,一般便很少用俄罗斯UV镜了。我有一只原东德产潘太康180mm/2.8松纳多层镀膜的120相机镜头,像质非常好,唯一遗憾是没有UV镜,后来我找来一套俄产500mm/6.3折反射镜头的滤光镜,95×1螺纹,与潘太康镜头正好能相配。这套滤光镜镜片较厚,看着就不太让人放心。我用这只镜头装UV镜前后分别拍印刷品上的小字,比较结果非常令人惊喜,UV镜对像质的不利影响几乎没有,只是非常轻微的偏黄,这恰恰说明其阻隔紫外线的功能是有效的。其虽然不是多层镀膜,但阻光量非常微弱,要小于日本产非多层镀膜的UV镜。后来见有人专门测试过不同品牌UV镜的质量,也证明俄产UV镜的质量属于上乘。
问:您前面提到过俄产放大镜头,质量怎么样?
答:放大镜头有50mm/2.8、75mm/4、110mm/4、110mm/4.5常见的几款,我还没敢用它们来放大照片,但75mm/4放大头性能前面已经讲过了。110mm/4放大镜头安装在俄罗斯皮腔上,既可拍微距,又可实现无限远处聚焦,非常好玩,特别适合拍静物。只是微距状态下实际光圈值会有所改变,用影室灯拍摄时要换算好实际光圈值。可把放大镜头装在皮腔上,用一固定光圈对着一稳定光源,用机身测光系统测试,不断伸长皮腔,每变化1/3档光圈,记录下皮腔标尺位置,列张表,实际使用时参照这张表即可。
问:上面介绍的俄产镜头您是否每款都配了一只?
答:也不是。我们北京天文学会-巡天会专攻天体摄影,每个焦距段的镜头都有不同的用途,而又几乎不能使用变焦镜头。每个人的经济状况不同,不能每个镜头都买名牌镜头,所以,我就义务为朋友挑选镜头,目标自然选定在价位较低而性能不差的俄产镜头上,这样,我便有机会测试了大量的俄产镜头。当然,俄产镜头必定有它的局限性,有些焦距段的镜头不得已还是要选用名牌镜头。俄产镜头好的我也留了几只,使用起来非常不错,绝对是专业级水平。我其它品牌镜头也比较多,同焦距段的镜头我一般都轮换使用,就象穿鞋一样,您是穿烂了一双再买新鞋呢,还是有几双换着穿呢?显然第二种选择非常经济。有时觉得用了一段时间某尼康镜头后再用一段时间俄罗斯镜头也挺好玩的。
问:您觉得在手里没有其它镜头的情况下,如果选择俄产镜头,有必要每款都买一个吗?
答:这要看您使用的需要了,除了尼康镜头外,俄产镜头我还保留着大微距镜头、那款特殊的移轴镜头和一款500mm/5.6折反射镜头(其他的大部分是被朋友“强行”买走了),我保留的原因绝不是因为它们便宜。
问:您认为俄产镜头质量与生产年代有什么关系吗?
答:我一直试图去寻找某种规律,但没找到,也就是说跟生产年代没关系。
问:那么买俄产镜头有什么保险的方法吗?
答:因为没有什么规律可寻,也就谈不上什么方法了。比如上面谈到的UV镜问题,谁能想到它的光学质量不错呢。有些镜头外观非常好,但像质可真一般;有些镜头可能外观不怎么样,说不定还有些其它的小毛病,但成像确实很好。我以前有一只尤比切尔37A 135mm/3.5镜头,单层镀膜,前镜片镜膜上本身带有划痕,用脱脂棉沾无水酒精擦镜片后,划痕又多了,这样的镜头肯定没有“卖相”,但成像在我测试过的同款镜头中它算是非常好的。如此说来,试拍可能是最保险的。
问:你认为俄产镜头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一、构造设计相对落后(象AK-47冲锋枪一样多年不变)。二、镀膜技术及镜筒消杂光处理普遍不好,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成像的锐度及色彩还原能力,夸张地讲,就如同逆光拍摄时没使用适合的遮光罩的结果一样,使底片发灰,当然,这只是比喻。另外,似乎每只镜头中都能看到镜片上的微小划痕和灰尘。
三、有的基本“零件”本来不错,但装配不够精密(一般“机械”问题都可调整),如,许多人反映尤比杰尔-9镜头的调焦有阻涩感。其实,这款镜头构造设计并不复杂,如果宽大的金属调焦环装歪一点,在转动时,由于内外镜筒不同轴,就会有阻涩感,只要拆下三个固定螺丝稍加调整便可解决问题。还有人反映从这款镜头调焦环前沿往里看,居然能看到机油,其实不必担心内外筒间的机油渗到镜筒内,但时间长了,其内部不小心进了砂子,会对多头螺纹造成磨损。
四、同一款镜头质量差异较大。
五、我怀疑其生产的各个环节恐怕都没有特别严格的质量检验制度,比如,有些镜片忽而偏黄,要么是原料有问题,要么是熔炼的过程有问题,但这些镜片最终都制成成品了。
说了这么多,似乎缺点说得太多了,最后我要强调,俄产镜头挑好的用,还是非常不错的,又有哪个牌子镜头是十全十美的呢?有这么多廉价镜头可供选用,这在以前是不可想向的。另外,是不是色彩还原特别鲜艳的镜头就一定是好镜头呢?我认为不一定是,原因有三:
首先,肯定地讲,根本就没有百分之百能“忠实”地色彩还原的镜头,镜片对不同色光的通光率都肯定不同,其结果是组装成的镜头必然有对弱光不同程度的过滤,也就有了最终的色彩倾向性,或夸大或减弱了原景物的真实色彩。
其二,仅用肉眼观察,每个人对色彩的辨知能力和感觉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本来就不存在统一的色彩认知标准。
其三,色彩鲜艳就等同于好吗?比如,拿绘画来类比,色彩鲜艳是最基本的标准吗?显然不是。从以上分析来看,俄产镜头至少也为我们提供了对色调的不同选择,这难道不好吗?
问:听说很多俄产镜头都是仿德国镜头,特别是仿原东德镜头,请问俄产镜头与东德镜头比有什么差距?
答:确切地讲,前苏联与德国在光学玻璃参数的取值方面采用的是一样的标准。前苏联在镜头制造方面有自己独立的系统,但确实也直接借鉴过当时德国较为成熟的制造技术。其实,这种学习与借鉴是世界性的,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不能简单地认为“前苏联继承了德国的光学成就”。
从镜头的外观上讲,镜筒的金属工艺、表面处理和镜片的镀膜等方面,俄产镜头一般不如原东德镜头。有些镜头的基本光学结构虽是借鉴德国镜头,但并非没有改进、没有提高,如,俄产镜头中常见的焦距135mm单镜头反光照相机镜头就有三款,原东德也有几款这个焦距的镜头,从镜身结构看,它们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我曾测试过一只这个焦距的东德镜头,外观上虽然旧点,但仍让人爱不释手(对于俄产镜头,我还很少有这样感觉)。不用拆开镜头,单从镜片反光点和镜头重量来判断,它肯定是传统的松纳型镜头(传统松纳镜头的第二镜片组是个非常厚的单片或胶合镜片)。与它同时测试的镜头有三只,即尤比切尔-9 85mm/2镜头、卡列纳尔-5H 100mm/2.8镜头和135mm/2.8尼康手动镜头,结果是这只原东德镜头表现欠佳。当然,有些原东德镜头是俄产镜头无法比的,确切地讲应该是各有所长。
对于东德镜头,既不要因为它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就看不起它,也不要因为它是在德国的土地上生产的就盲目崇拜它,要因“头”而异。
问:您能谈谈俄罗斯相机吗?
答:我敢谈俄产镜头,是因为我测试过的、用过的太多了,而且不是采取单一的方法测试,使用时也不是只拍某类物体,我相信我对它们的认识是较客观与全面的,但限于篇幅只能“概说”,比如,用甲乙两只镜头拍分辨率测试板,甲头的分辨率比乙头高一些,是不是就可以下结论,甲头比乙头好?不一定,在实际使用时,两者的区别要复杂得多,但用文字表达起来就太麻烦了。
对于俄罗斯生产的机身,因为我用的少,所以就不好多说什么,但也有些体会可谈。某次我买了4台费特5相机,当对同一目标对焦时,“双影”显示重合了,但看镜头上的距离位置显示都不一样,这着实让我慌了手脚;我买过2台基辅19M机身,用着用着都出毛病了;有年夏季,给首都规划委员会的某个项目拍城市雕塑,总共拍了十几个胶卷,我前后换了4台基辅60机身……有一种说法:“决定照片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于镜头”。这句话我同意,但前提是机身没有毛病,假如反光镜位置不准、机身内部反光或漏光,再好的镜头也白搭。对于俄罗斯机身,我是敬而远之。
原帖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