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俄罗斯镜头问答
发表时间:2009-03-05 来源:无忌论坛 作者:巡天 评论:2查看
问:俄产广角镜头的质量怎样?
答:俄产焦距28mm广角镜头没有尼康口的,我没用过。和平24-H 35mm/2.8是尼康口的,我用过几只。有一只镜头,当用它对着白纸观察时,会发现纸色偏黄,用它拍一般题材时,也没发现有什么太大问题,但用它拍摄恒星时,恒星的像是三角形,我马上便把它给退掉了。后来又从数只镜头中挑了一只,像质非常不错,画面四个角的变形(广角镜头,特别是变焦镜头通病)都非常微弱。
还有一款和平-1B 37mm/2.8螺口镜头,以前曾有人介绍它的像质非常不错,但我的一位朋友用不止一只这款镜头(使用非尼康机身)拍恒星后发现,恒星的像点非常大,这至少说明这款镜头个体差异太大了。
问:您提到有些和平-24H 35mm/2镜头的镜片偏黄,对拍照到底有多大危害?
答:您在专业照材店买镜头时,如果您说主要用于拍彩色照片,卖者会建议您给镜头配块天光镜,因为阴天或晴天阴影下,物体反射光频率偏高,拍出的照片会偏冷调(我不清楚为什么“摄影界”不喜欢冷调),紫外线属于频率更高的光波,自然也难穿过天光镜。如果俄产镜头的偏黄不是特别严重,那么配块多层镀膜的UV镜好了,与不偏色的镜头配天光镜的结果几乎是一样的,只是天光镜的黄偏暖(也有粉红色的),俄产镜头的黄偏冷。另外,用这样的镜头所拍出照片的色彩不是特别的鲜艳(与尼康镜头比较),这要取决于你喜欢什么样的色调了。在室内,以白炽灯为主的光环境下拍摄时,偏黄的镜头自然不如不偏色的镜头,更不如偏冷调的镜头,而在早、晚的阳光下拍暖调照片时,偏黄的镜头反而会有优势了,这要辨证地去看。
问:俄产标准镜头的质量怎样?
答:俄产标准镜头据目前统计至少有9种,尼康口的有阿萨特H 50mm/1.4和格里奥斯81H 50mm/2(现大部分也改为阿萨特牌)。如果与尼康标准镜头来比,总的来说是反差大一些、边缘像质稍差一些(像散像差),但中心部分有些比尼康标头还要好一些。阿萨特H 50mm/1.4镜头近年市场上较多,在光圈缩到F4时,它才有实际使用价值(尼康50mm/1.4标头也一样),由于装配不太精确,光圈收缩有不同程度的滞涩感。我建议买格里奥斯81H更明智些。其它款式的俄罗斯标准镜头,我的朋友用过,可能生产的厂家不同,个体差异较大。
问:我们看过一篇文章,把德产、日产、俄产、国产标准镜头做了一些比较,把俄罗斯标头定位在较低的档次上,您觉得是这样吗?
答:您提到的文章我看过,挺有意思。标准镜头是采用对称结构,这种镜头的垂轴像差(如畸变)可自行校正,其缺点是高级正像散和轴外高级负球差较为严重,而彗差又会伴随着球差而存在,一般不容易同时清除,所以标准镜头最大光圈与最佳光圈像的质差别较大。在我见过的用标准镜头最大光圈时拍摄的恒星照片中,只有两只镜头的成像最好,一只是莱卡镜头,一只是海鸥镜头,两只镜头都是老款标准镜头,最大光圈都是1:2。仅在这一点上,这两只标准镜头比下了同样是德产、日产、俄产和国产的其他标准镜头。至于俄产标准镜头到底应划归到那个档次上,我没做过全面比较,没有发言权。
我可以描述一下我用某只标准镜头在最大光圈时拍出的恒星照片的情况:即使是画面中心部位恒星的点像也非常不锐利,象个小棉花团,这是球差造成的;四周恒星的点像不是圆形,而象个弯曲的“飞碟”,这主要是像散和彗差造成的。这只镜头是上述文章中提到的第一档次镜头。
问:俄产微距镜头质量怎样?
答:俄产微距镜头中,有“大”、“小”微距两种镜头,大微距镜头市场上较少,像质比较可靠,我现在还收藏一只。小微距镜头我用过好几只,主要用来翻拍照片和翻拍自己的绘画。小微距镜头是4片3组的天塞镜头,是这种光学结构的经典之作,像质应该说是上乘的。我用它来拍画,效果要好于普通标准镜头。因为其像场相对更平些(使用时光圈一般缩到F8~F11),难怪很多人用它来当放大镜头使用呢!
有人为解决小微距镜头用于尼康机身时,无限远处能合焦的问题而拆掉了镜头内的垫圈,再自制个更薄的垫圈放回去(不然收缩不了光圈),原理是使镜片组更靠近胶片。我以为这样做并不值得,因为这样会使微距功能有损失,且制做个合适的垫圈也不是人人可为之事。其实,镜筒内部还有个薄调整垫圈(在“后结构组”上),上面有两个调整螺丝,我的做法是拆掉这两个螺丝不用,这样调整较容易,既不过分损失微距功能,又使摄距稍远一些。经这样调整后,能拍下宽1.4m左右的画面,比较实用。当然,这还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的使用目的而定,别搞一刀切。
小微距镜头大多有一个通病,当调焦位置不在最近或最远位置时,镜筒(调焦环前面部位连着固定光学镜片组的内镜筒)有些左右晃动。因拍摄时是先调焦,然后再手动收缩光圈,如果光学镜片组此时的位置有微小的变化,对于微距镜头来讲不能不令人担心。从镜头后部往里看,调焦时,固定光学镜片组的内镜筒会前后移动,内镜筒的外壁上有组突出的“枝杈”,这个“枝杈”在外镜筒内的一个凹槽内同时前后移动,这个结构本来是起稳定内外镜筒相对位置(同轴)作用的,但逛量大了些,造成收缩光圈时,内镜筒有些左右移动。笔者曾有只69年产的小微距镜头,内镜筒上有两组“枝杈”,这样便克服了上述问题,不知是从哪时始,小微距镜头结构改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了。
问:您再详细介绍一下大微距镜头吧
答:沃尔纳-9 50mm/2.8(大微距)镜头是6片4组的“特殊”高斯对称结构,刚才介绍的小微距镜头是4片3组的天塞结构。小微距镜头因采用了超重冕牌镧玻璃,可以达到与高斯对称型镜头相近的分辨率,德国以前有一款这种镜头中心分辨率达到50线对/mm,离中心20mm处的边缘达到31线对/mm(千万别与其他的测试数据去比较)。前几年随尼康FM3A推出的标准镜头也采用了这种天塞结构(非微距)。但是,高斯对称型镜头的频率反差曲线(传递函数)明显优于天塞镜头的频率反差曲线,因此,如果大微距镜头没有制造与装配上的问题,像质会优于小微距镜头。我测试过的大微距镜头的畸变相差校正得不太充分,当然,其他的微距镜头也有这种现象。
原帖地址: